撰文/師仁慧 實踐師
包山又包海,身為主管該怎麼做才好?
 
望著牆上的鐘,哇,已經晚上八點了…

終於能開始做部門簽核的工作,等下還有明天要給客戶的報告要做,老闆今天臨時交辦的事情,也還要追蹤…每天回到家十點、十一點是正常的,這就是阿全的日常。

老婆每每抗議,總是詢問說,都是部門主管了,為什麼事情總分配不下去?都在做最基礎的事情,又被老闆說沒有在管理?

阿全心想:我當然也想分配啊!

但是同仁總是回我: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?為什麼他們不去做?我不會耶…主管你全部弄好我再來做…

部門事情又多又雜,我只能做多少算多少,唉…為什麼大家不自動自發呢?為什麼都要我問了才回報呢?

阿全的困境,相信也是很多主管的難題。「我要如何提升團隊執行力?」 翻開企管的書籍或是瀏覽企業管理相關文章,「執行力」的出現率都在前幾名。團隊執行力影響績效的重要性,甚至可能大過策略。 因為只有去執行了,才知道方案的好壞,持續執行才可能持續修正,因應環境的快速變化。

執行力到底要怎麼去提升? 主要有幾個面向:
 
  1. 公司的制度
    回歸到日常管理的建置是否完整。 檢討會議的議程要有效率,短時程控制而且具體落實、檢視指標是否關鍵?要能夠產生改善行動。
     
  2. 使用的工具
    日常管理除了制度外,所使用的工具是否容易理解、不重工,讓團隊成員有效率地回饋進度,主導者能即時掌控與追蹤。
    例如:專案管理進度看板、週工作規劃及進度表、月對談表…等
     
  3. 主導者的跟進
    主導者可能會是主管或是專案負責人,當發現進度落後時,要能快速地協助排除問題。 而主導者對於團隊成員回饋的資訊則需有較高的敏感性,即時預防問題發生。而針對團隊任務,則需設置妥善的檢核點,以確保工作任務的完成。
     
  4. 組織人員的心態
    有了制度規範跟工具的輔助,關鍵重點在於執行者的理解跟意願。 當執行者越能理解並認同要做的事是為何而做,執行的力度就越高。 所以目標效益的說明要能讓執行者理解,建議可以從”這樣做對你(執行者)有甚麼好處?”來切入說明,因為跟自身利益相關的行動,是最能驅使人員調整改變的動力。
     
另外一方面,則是組織中,所有成員是否具有當責的態度,建議可以從用簡單易懂的QBQ當責精神來做組織當責文化引導的工具。QBQ是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的縮寫,意即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,它是一項工具,透過改善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個人發揮「個人擔當的精神」。

QBQ 提問重點:問更好的問題-獲得更好的答案
 
  1. 以『什麼』『該如何』來發問,而不是『為什麼』『什麼時候』『誰』
     
  2. 問題要包含『我』字在內,而不是他們、我們、你們…
     
  3.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
 

當問題中包含『我』在內時,答案就回歸到自己本身,也就是自己能主導而不是因為他人所以我無法… 最後把焦點放在行動上,就是從自己開始行動,提升執行力。

每個組織制度都不完美,資源也有限,或許我們希望能擁有更新的工具、更完美的制度、更多的人手、以及更高的預算。『我需要更多更好的資源,才能….』常是執行者掛在嘴邊的理由。資源人人都想要,但是能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最大利益,就是組織想要的關鍵人才。

花太多時間思考想擁有的事物,會造成拖延,但當利用現有條件完成事情時,反而獲得更多資源! 無論您是團隊的成員或是主導者,要提升執行力,最初步的動作就是,在現有資源下,開始行動吧!
 


延伸閱讀: